西洋古地圖收藏 入門篇



分類:古地圖

原始發表時間 : 2007/01/07 10:14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西洋古地圖 入門篇

    望著政府機關或博物館印製的台灣古地圖, 您是否與我有著同樣的驚嘆: 真好, 兼具知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婆娑之洋, 美麗之海, 古地圖不僅具歷史文物的研究與收藏價值, 同時紀錄著人類向未知世界的探索歷程除了博物館與研究機構, 同樣值得一般愛好者與收藏家研究典藏.   
 
    本文著眼於經驗分享, 願意不揣淺陋, 與喜愛古地圖但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們, 分享己身的經驗知識, 尚祁方家不吝指正, 彌補所見不足, 謝謝您


 



1850年以前印行的古地圖數量較少

    十五世紀印製的歐洲古地圖, 一則因印刷技術方興, 數量較少, 且圖面表現技術尚未完善(*印刷書與版畫最著名的結合, 始自1493Schedel的紐倫堡年代紀), 一則因地理大發現持續進行, 歐洲以外地區仍處探索階段, 故圖像表現較為簡單樸素, 無法單以現代眼光審視謬誤. 古地圖的豐富趣味, 不在評斷地圖謬誤與否, 而在理解與體會人類向未知探索的過程, 並瞭解一地的今昔變化. 這些變化, 反映著不同時代認知觀點的差異.

    歐洲古地圖真正開始發達, 成功融合科學與藝術性, 主要始自十六世紀. 此時伴隨貿易帶來的豐沛財富, 與尋找原料殖民地的實際需求, 開始有足夠的經濟與技術能力, 進行較精確的繪圖, 並輔以手工彩繪、版畫或花體文字以提昇美感. 此一時期也是古地圖收藏的黃金時期
 
    一般說來, 十六至十九世紀 1850年以前印製的古地圖, 是公認數量較少且值得收藏的對象. 其中十六與十七世紀古地圖, 因存世稀少, 時至今日價格多昂, 甚至一圖難求.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 西歐工業革命已然成熟, 地圖已可使用機器大量生產
 

 



東亞古地圖

    古地圖印製主題眾多, 與我們密切相關的, 仍屬台灣與東亞的古地圖. 以下即依個人所見與經驗, 分項說明各時期東亞古地圖的特徵與演進歷程.

十七世紀東亞古地圖的特徵有

 
1.1601-1700: 日本北海道常不存在. 朝鮮半島常呈島嶼型態. 台灣則常被劃為琉球群島之一, 不僅大小與鄰近小島相近, 甚至常被忽略.




2.1701-1780: 北海道的輪廓仍不固定, 常以迷你小島, 或韃靼領土的型態出現. 此時期朝鮮半島已脫離島嶼型態, 成為半島, 但形狀多呈長條形台灣輪廓仍常變動, 花東常繪製為島嶼, 獨立於本島外.




3.1780年後: 直到十八世紀後期, 日本北海道, 朝鮮半島與台灣東岸的輪廓方逐步確定. 進入十九世紀, 因地理探索已近尾聲, 地圖輪廓大致呈現今日樣貌. 此時古地圖的印製變化, 多表現在版畫插圖與版面設計上.




    除了按照時間先後, 有顯著不同的特徵, 依據繪製者的觀看角度, 古地圖尚有陸圖與海圖之分. 陸圖著重地貌山脈與交通路線, 依地形與統治關係分界; 海圖著重沿岸港灣與島嶼, 常有羅盤指向線便利航海使用
 



    在藝術與美感表現上, 古地圖常見版畫圖飾手工上色. 版畫圖飾通常標誌該地區居民活動與物產特色; 手工上色主要由當時美術工匠, 以不同色彩繪製邊界以標明區域, 一來有美觀之效, 二來可便利辨識與查詢, 不致為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地名資訊, 混淆視覺. (Rabbit 07/01/2007, 修訂 13/08/2007)




 
國內博物館收藏西洋古地圖, 請見
 
台灣博物館: http://www.ntm.gov.tw

  


* 尊重智慧財產權, 圖文未經許可, 請勿移作商業用途, 謝謝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