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十二) - 裝訂繩線(raised band)
分類:西洋古書收藏知識
原始發表時間: 2011/03/10
07:56
前文淺介有「裝訂繩線」(raised
band)的皮紙裝幀(http://alicerarebooks.blogspot.tw/2014/09/raised-band.html).
本篇小文就來繼續介紹「裝訂繩線」一般常見的情形與圖片範例.
本篇小文就來繼續介紹「裝訂繩線」一般常見的情形與圖片範例.
Raised
band 也稱
raised
cord, 在東亞書籍的裝幀文化裡,
沒有相對應的詞彙.
若按字面翻譯,
可翻成「突起的繩帶」或「壟起的繩線」.
筆者則依裝幀的組成方式,
取其「裝訂各折內頁的固定繩線」之義,
翻成「裝訂繩線」.
東西方傳統古書的手工裝幀中,
有一個相同的步驟,
分別稱為「穿線」與「縫製」(sewing).
「裝訂繩線」與這個步驟有關.
此處,
不妨先從「穿線」與「縫製」說起吧.
在東亞線裝書的脈絡裡,
「穿線」指的是,
將摺疊排好的書頁連同封面(通常是稍厚的紙,
但不是紙板),
按特定的習慣(例如:
上下邊緣留一或兩指幅寬,
中間留三指幅寬…等),
在書背邊緣處穿洞引線,
同時完成書本的內頁固定與基本裝幀.
在西歐傳統裝幀的脈絡裡,
「縫製」指的是,
運用上過蠟的細線(上蠟可增加細線的摩擦力,
有助於固定),
穿過各折內頁,
並纏繞若干較粗厚的繩線,
以固定書頁.
縫製後的書本,
只完成固定內頁的步驟,
往後還需經過接合封面(cover
making)、燙金印字(gilt
lettering)…等步驟,
才算完成裝幀.
「縫製」的步驟, 簡明摘述如下:
1.
在縫製框架裡,
固定數條較粗厚的繩線.
2.
將排列好順序、書背切出書孔的書頁(常見使用利刃或鋸子切開書孔),
放入縫製框架一側.
3.
將穿過針頭的細線上蠟(cera
/ wax), 並將針線穿過書孔,
同時纏繞住較粗厚的繩線.
4.
完成第一折書頁後,
反向進行第二折的縫製,
方法相同.
5.
縫完所有書頁,
就可剪下繩線,
等待下一步接合封面.
細線所纏繞的粗厚繩線,
若依使用的年代遠近排列,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最常使用的是「雙繩線」(double
cord).
「雙繩線」不僅增加細線的纏繞次數,
使縫製的內頁牢固,
同時提供較強的支撐力,
綁缚固定這個時期常作封面底層的厚實木板.
到了十六世紀後半與十七世紀, 封面逐漸不再使用厚實木板作底, 書的開本也有小型化的趨勢, 便不需「雙繩線」強韌但厚重的支撐力, 而改以較輕便的「單繩線」(single cord)固定內頁.
完成後, 貼上封面皮革, 就成了一節節突起的「裝訂繩線」(raised band).
十八世紀後,
1/2皮質裝幀(half
leather binding)與紙板裝幀(board
binding)逐漸流行,
書本更加輕巧易帶,
此時使用的繩線,
也較文藝復興與現代早期更輕更細.
裝飾用的
false
band
除了前述文藝復興與十七世紀的早期裝幀,
透過實際範例,
我們也來看看十九世紀的「裝訂繩線」有何不同
?
十九世紀的古書裝幀,
「裝訂繩線」許多是裝飾之用,
並沒有真正的繩線埋藏在裡頭,
而是在皮革底下,
使用經裁切且有厚度的紙條,
模仿突起的繩線形狀.
這種作法,
一般也稱為「偽裝訂繩線」(false
band).
封面受損的書本,
是研究裝幀最好的教材.
這是一本
1844年的書籍,
1/2皮質裝幀,
書脊表面已整個脫落.
儘管上頭加了一層藍色的底紙,
書背仍可見隱微的繩線痕跡.
這種作法將繩線隱入穿線用的書孔(即之前使用利刃或鋸子切開的書孔),
稱做
sunk
cord,
書背不會有突起的「裝訂繩線」.
底下是一本
1886年的書籍,
紙板裝幀,
外面沒有「裝訂繩線」,
但內裡有輕微的突起,
儘管上頭同樣加了一層底紙(使用廢棄不用的舊紙).
從這兩個範例,
可見此時縫製內頁使用的繩線與縫製技巧,
與文藝復興時期有所差異,
因此沒有明顯突起的繩線.
以下是一本 1881年的書籍, 1/2皮質裝幀, 從外部看有四條「裝訂繩線」, 但內部實際只有三條, 且內外位置不同. 這種書脊的裝飾方法, 即是「偽裝訂繩線」.
((上圖)
因長期使用而裂開的連結(joint),
由此可見裡頭的繩線.
此處繩線,
使用的材料是織物作成的扁平條帶,
條帶直接黏入蝴蝶頁底下, 未與書脊(spine)表面的皮革直接貼合.)
這是一本
1872年的書籍,
1/2皮質裝幀,
書脊部分已經碎裂.
從外部看有四條「裝訂繩線」的遺留痕跡,
但內部並沒有相應的突起繩線,
只看得到平坦的底紙.
同樣屬於裝飾用的「偽裝訂繩線」.
此外, 在「縫製」的作法上, 也有如同皮紙裝幀(vellum binding), 以較寬薄的條帶(slip or tape)取代繩線(cord)的情形(見: https://picasaweb.google.com/webalstrom/LimpVellumBinding#5490891304889490658 ). 寬薄的條帶同樣不會產生一節節明顯突起的「裝訂繩線」.
最後, 繩線與封面的連結方式, 文藝復興時期使用小木塊做成楔子, 將粗厚的繩線嵌入封面底層的木板加以固定, 騎縫(書溝 hinge)處也常見強化的舊紙紙片. 近代則使用膠合的方式, 將繩線黏入蝴蝶頁內側.
到了二十世紀,
則普遍常見不用繩線,
只用膠合方式製作的各式書籍.
如有時間淺介封面製作的演變過程,
再分項說明之.
(Rabbit, 2011/03/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