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書的誕生 (一) 西歐印刷術的誕生背景
搖籃本(incunabula)與文藝復興時期早期印本,
基於歐洲印刷史與文化史雙重的關鍵地位,
而為後世愛書人所重視.
這一時期書物史的專門書籍,
晚近翻譯出版的重量級代表當推《印刷書的誕生》.
這部書談的主題是文藝復興至啟蒙時代,
15到18世紀歐洲書物文化的發展歷程.
從社會環境、技術條件、書物特徵、印刷與書業的興起、銷售通路…等各方面,
向讀者介紹西歐印刷書誕生的背景與影響.
其中第三章〈書的樣貌〉專談早期印刷書的書物特徵,
恰與本格意趣相同.
底下不妨讓
Rabbit按各章主題,
與讀者一起分享心得,
同時回顧西歐書籍的發展史.
(一) 手抄本
(medieval
manuscript)
手抄本的時代,
書籍的製作完全屬於「純手工」的範疇.
舉凡內容的抄寫,
首字的彩繪(illuminated
initial), 篇章段落的朱墨設色(rubrication),
裝訂方法,
封面與書背的滾輪壓印…,
無一不是工匠巧藝的發揮場域.
早期的書籍需求主要來自修道院.
12世紀大學出現後,
書籍服務的對象,
方由修道院轉為世俗社會的知識人士.
抄謄的原本,
通常由修道院或私人收藏出借給大學或知識人士,
再由後者聘僱的抄寫員繕寫內容.
因此
15世紀中葉以前,
書本的傳佈與收藏常和修道院,
大學等機構密切相關.
(完成於英國的拉丁文聖經手抄本,
書寫於皮紙,
攝自舊藏目錄)
(二) 皮紙 (vellum, parchment)
中世紀手抄本早期皆使用皮紙抄謄,
皮紙又分犢皮(vellum)與一般獸皮(parchment).
皮紙密實堅韌,
久存不壞,
直到紙張由中國經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前,
歐洲的書籍文件皆以皮紙書寫保存.
甚至到了紙張已大量取代皮紙的十五世紀後葉,
重要的法律文件或官方文書,
仍維持皮紙書寫的傳統.
(三) 紙
隨著前述大學與世俗知識份子的出現, 當時唯一能承載知識內容的手抄本, 需求日益殷切; 加上皮紙價格始終不低, 書籍的生產遇上技術製程與成本的雙重瓶頸.
此時阿拉伯與義大利商人之間的貿易, 為歐洲帶來一項新的創意–紙. 然而阿拉伯傳入歐洲的紙, 卻因原料不同, 與同時期東亞(明代)的紙製品質感不同. 簡言之,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造紙, 主要以棉麻破布為原料; 東亞則以竹子反覆加工製成. 前者厚實堅固, 表面紋理明顯; 後者輕薄易攜, 平滑細緻. 顯見兩地的造紙技藝水準不同.
由於紙張的成本比皮紙便宜,
生產量大,
利於廣泛流傳.
到了十八世紀,
西歐更改以木材造紙,
逐漸演變為今日的紙張樣貌.
本書第一與第二章,
舉出了許多手抄本與紙張發展的時空演變,
包含造紙廠的區位變遷,
原料與市場,
經營與政策的相互權衡,
頗富教益,
值得對書文化有興趣的同好,
仔細閱讀.
綜前所述,
直到十五世紀前期,
除了少數宗教宣傳品與木刻圖畫,
歐洲圖書仍以人工抄寫的方式複製傳遞.
手抄本的時代奠定了稍後印刷書的社會流通與需求基礎,
由抄寫員-書商-大學或知識份子的供需型態,
逐步演變為印刷工-書商-大學或一般讀者的現代關係.
也可以說,
印刷書在手抄本的基礎上,
繼續擴大知識的傳遞範圍.
(Rabbit, 2008/07/13, 2008/09/02修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