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書的誕生 (三) 搖籃本 (incunabula) 的世界







(首先得為這篇遲來的小文, 向格友們致歉. 讓愛書的朋友們等了一年, 實令 Rabbit自覺慚愧與汗顏! )

    當東西貿易逐步發展, 義大利商人將亞洲的絲綢、香料等歐洲不生產的財貨, 經阿拉伯商隊輸入西歐, 紙張這項中國的獨特發明, 也在12世紀左右, 進入西歐的文化世界, 隨後改變了西歐書物史的整體面貌.
    前文〈印刷書的誕生() 西歐印刷術的誕生背景, 我們看到西歐印刷術發明以前, 歐洲書籍主要以手工抄寫於皮紙, 作為傳遞知識的方式. 〈印刷書的誕生() 中世紀手抄本 範例淺釋, 我們見到手抄本的幾個基本典型.  此處我們將進入西歐印刷術發明最初五十年的印本世界, 淺介這個時期印本書籍發展的過程.

一、刷印 與 壓印   
    在手抄本的歷史沿革, 大學的知識需求與技術發展的條件下, 十五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一項製作書本的新技術–「金屬活字壓印法」.
    若從印刷這個普遍的概念來看, 最早有系統使用「刷印」(brush printing)技術的是東亞. 現存最早的刷印成品, 是西元八世紀的佛經. 活字印刷, 更早在中國的北宋時代, 便有清楚的文獻記錄. 甚至金屬活字, 按目前的研究資料, 早在宋元之際, 就有人嘗試以錫製作金屬活字. (參元代王禎《農書》裡的〈造活字印書法〉(1298)) 現存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刷印本, 則是韓國(高麗)清洲收藏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
    以致此處所討論的西歐印刷術, 獨特之處不在金屬或活字, 而在「壓印」(press printing)這個嶄新的概念
 
    關於西歐的「壓印」技術, 我們第一個問題是 :「壓印」與「刷印」的差異是什麼 ?

    從方法上說, 「壓印」與「刷印」一個是壓, 一個是刷.
    傳統東亞書籍的刷印方式, 是將雕版或排列好的活字版上墨, 而後放上輕柔的紙張, 最後再以乾淨的刷子, 在紙張上來回「刷」幾次, 以求墨色能均勻附著在紙張上.
    西歐的壓印技術, 則需藉助龐大的「手動印刷機」(如上圖). 具體做法是將排列好的活字版放入印刷匣, 均勻上墨後, 另一端的紙頁匣置入印紙, 翻轉紙頁匣後, 整個印刷匣與紙頁匣一起置入印刷機, 再由工人操作印刷機, 以機械的力量「壓印」在紙張上. 通常紙張背面也會留下深刻的壓印痕跡
 
    此處需要辨明的是, 東亞的「刷印」與西歐的「壓印」技術, 二者究竟有無直接的承繼關係 ? 關於這點, 目前尚未出現足夠的證據(例如: 使用的工具, 製作的成品…), 證明二者是否系出同源. 一般的看法是將兩種印刷方法(「刷印」與「壓印」), 視為東西方各自發展的技術.
 

二、從古騰堡到 Erasmus
    西歐印刷術的興起, 主要伴隨「文藝復興」的時代運動而來.
    文藝復興時期, 一方面出現與日俱增的知識需求, 一方面若干城市(: 威尼斯)透過「遠距貿易」獲取財富, 出現有能力資助新技術的階層; 同一時期, 文藝與知識的好古興趣, 使得有教養的人們推崇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風格與人文思想. 種種歷史與文化因素累積在一起, 不僅形成早期西歐印刷書的發展條件, 而且反過來影響文藝復興時期印刷書的書物特徵.
    此處, 讓我們先從「金屬活字壓印法」的誕生說起
 
    「金屬活字壓印法」, 與手抄本的製作差異, 除了前面提到的「手動印刷機」外, 便是「金屬活字」的鑄造與使用.
    西歐「金屬活字」的鑄造與使用, 一般以德國曼茵茲(Mainz)的古騰堡(Gutenberg)為認知起點. 此前除了人工手抄, 還有雕版(woodcuts)印製的宗教文宣與早期的版畫技術
 
    最早書籍的需求形態, 是種類大於數量. 根據《印刷書的誕生》一書, 早期個別書種的印刷數量, 約莫 200本左右. 印多了, 需要存放或寄賣, 印少了, 則不敷印製成本. 由此, 我們可大致理解當時印刷者面對的市場需求, 與根據這個需求, 所需的製書技術
    倘若採用人工手抄, 200本的數量可能需費時經年; 若用雕版印刷, 以一部書200本左右的印量, 印完後將面對龐大雕版的儲存問題. 最好的解決之道, 是既能快速複製文本, 又能節省事後的儲存空間. 「活字印刷」, 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想方法
 
    其次, 為什麼選擇「金屬」製作活字 ?
    倘若參照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活字發展過程, 最早是陶土燒製的「泥活字」, 而後出現「木活字」.... 即便前面提及宋元之際的「錫活字」, 也因「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元王禎〈造活字印書法〉, 1298). 金屬活字並未獲得東亞印刷者的普遍青睞.
    因此, 關於西歐的「壓印」技術, 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是 : 為什麼是金匠(古騰堡)而非木匠或雕刻師, 發展了西歐印刷術 ?  

    這個問題離不開「活字的製作」與印刷的方法
 
    中國的泥活字與木活字, 製作方式主要是「膠泥刻字,火燒成陶土活字」(沈括夢溪筆談), 以及選擇硬木, 刀刻成字. 這樣的活字, 耐久性與強韌度對一般「刷印」來說, 不成問題. 但若遇上龐大的印刷機「壓印」, 就很容易損壞
    我們不得而知, 古騰堡或他的前人曾否嘗試過泥活字或木活字, 是否也經過一連串嘗試錯誤與修正, 才得出金屬活字的心得, 但對應西歐印刷機的「壓印」方法, 金屬活字的耐久性與強韌度, 方足以應對
 
    您也許還會問 : 宋元之際「錫活字」所面臨的問題(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為什麼沒有在西歐印刷術出現 ?  

    第二個問題, 涉及東西印刷術使用的油墨差異.
    根據《印刷書的誕生》一書, 西歐印刷術所使用的油墨, 材料來自礦石與動物性油脂. 與東亞使用的植物性煙膠, 性質不同. 前者為油性, 難溶於水, 但金屬的沾附性較高, 所以即使金屬活字, 也不會出現「難以使墨」的情形; 後者為水性, 易溶於水, 金屬沾附性較低, 故較適合陶泥或木刻活字.


三、「搖籃本」的定義
    西歐印刷術, 或稱「鉛活字印刷術」或「金屬活字壓印法」, 發展最初 50年左右所印製的書籍, 因其獨特的書物特徵, 記錄早期印刷書發展與變化的過程, 而廣受研究者與愛書人重視. 這個時期的印刷書, 稱為「搖籃本」(incunabula(複數), incunabulum(單數), 或譯「搖籃時期印刷書」).
    第一位提出 incunabula這個字詞的人, 是十七世紀德國愛書人 Bernhard von Mallinckrodt. 他將古騰堡聖經問世至 1500年間印刷的書籍, 統稱為 incunabula. 
 
    然而這個定義有其瑕疵. 西歐印刷書直到約莫 1520年左右, 仍帶有早期的書物特徵. 因此, 主要是為了稱呼與討論的便利, 而非出自印刷技術的特徵, 一般以古騰堡聖經問世到十五世紀結束, 作為「搖籃本」的分期. 古騰堡聖經的印製過程, 缺乏精確的記年, 一般多認為在 1454-1455年間完成. 所以「搖籃本」可精確定義為 : 公元 145515001231日歐洲地區使用「金屬活字壓印法」印製的書籍. (不含雕版印刷書)

    此外值得補充一點, 倘若根據中世紀的生活作息與曆法, 許多城市結束 1500年的時間並非 1231, 而是次年(1501)復活節前夕(如法國城市). 威尼斯則以 31, 作為新年的開始. 不同城市彼此的記年就會出現落差.
     所以「搖籃本」的精確判定還需考慮印刷地的新年習慣, 例如印刷日期寫著 1489218, 但該地新年始於 31, 則該搖籃本按現代曆法計算的真正印刷日期, 應為 1490218, 而非 1489(因為該地 31日才算結束 1489, 實際早已進入 1490). 再如法國巴黎 1500年的新年是 419(復活節), 1501年的新年則是 411. 那麼 1500419日到 1501410日之間, 巴黎印製的書籍都會記為 1500. 此時, 還需經過現代曆法的換算, 才能判定是否屬於「搖籃本」. 這點對 15001501年印製的書籍來說, 尤其重要
 
    最後這點, 屬於較專業的「搖籃本」判別知識, 一般口語使用的「搖籃本」, 仍簡單泛指所有十五世紀的印刷書. (Rabbit, 2009/08/03)

* 一幅描繪早期印刷者工作情形的圖畫, 前頭一人上墨, 一人放紙, 後頭則有兩位排列活字的工匠 (出自 Jost AmmanDas Ständebuch, 1568). 附詩一首, 摘譯如下
 
我精於操作印刷機,
所以我塗上凡立水(油墨),
只要我的助手拉動把手,
一整張紙頁便印好了.
某些人們能輕鬆獲得的技藝,
藉此得以面世,
過去人們抄寫書本,
曼茵茲則首先運用這項技藝(印刷).
 
[原文]
Ich bin geschicket mit der preß
So ich aufftrag den Firniß reß /
So bald mein dienr den bengel zuckt /
So ist ein bogn papyrs gedruckt.
Da durch kombt manche Kunst an tag /
Die man leichtlich bekommen mag.
Vor zeiten hat man die bücher gschribn /
Zu Meintz die Kunst ward erstlich triebn.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