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書的誕生 (四) 搖籃本的書物特徵
首先向受颱風影響,
失去家園與親人的百姓致意,
這次降雨真是太大太急了!
接著我們來到最有意思的部分—「搖籃本」的書物特徵.
在早期印本的介紹範例
(如:
Albrecht
Dürer (四)
- 杜勒
1528年《人體比例四書》紐倫堡初版本 (重貼後更新連結)
與
羅馬數字
淺介
http://alicerarebooks.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24.html
)裡,
我們曾個別提及「搖籃本」的書物特徵,
此處整合前文,
補充範例,
希望能帶給讀者較有系統的初步認識.
不足或錯漏疏誤之處,
還請不吝指正.
早期「搖籃本」的呈現方式,
包含內頁印刷與編排,
是以中世紀手抄本為典範,
古騰堡聖經即是一例.
古騰堡聖經所使用的字體,
據研究指出與萊茵區手寫的彌撒經文幾無二致.
印刷者不僅沿襲手抄本的個別字體,
同時也沿用手抄本慣用的各組連字與簡略縮寫.
自然這與使用者的閱讀習慣與需求有密切關係.
部分手抄本書商,
更在後來改做印刷生意,
並將手抄本的諸多特徵,
諸如:
字首彩繪與朱墨設色…等,
帶進「搖籃本」.
以下我們就從幾個顯著的面向,
範例淺介這個時期的「搖籃本」特徵.
一、字體
「搖籃本」的字體,
承繼手抄本時代各地發展的不同手寫字體,
例如:
學術文本常使用的「哥德體」(gothic
type), 人文主義者用於古典文學的「羅馬體」(roman
type), 以及教會書籍常使用的字體較大,
較不圓潤的經文字體,
與各地基於手寫字跡的各種「變體」.
其中最具代表性與時代變遷意涵的,
當屬「哥德體」與「羅馬體」.
「哥德體」是傳自中世紀長久流傳的使用字體.
儘管各地手寫的哥德體有許多不同的變異,
基本上都帶有「字體較圓,
字尾上勾」的特徵.
這種字體,
雖然今日看起來不易閱讀,
卻是十五世紀以前通行歐陸最廣的字體.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jpg)
(上)「搖籃本」最常見的哥德體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jpg)
(上)「搖籃本」最常見的哥德體
「羅馬體」則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愛用的字體.
「羅馬體」的起源是古羅馬碑文上的字體,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潮崇尚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
除了古典文學與哲學的薰陶,
時人也多崇尚古典美學觀.
反映在印刷字體上,
就是「羅馬體」的引進與使用.
最初「羅馬體」多僅用於古典文學作品的印製上,
基於使用與閱讀習慣,
早期印刷書仍以「哥德體」為主流.
約莫1460-70年代,
羅馬與威尼斯等地,
開始有人嘗試使用「羅馬體」印製書籍,
如著名的
Giovanni與
Vendelino
de Spira兄弟(羅馬)以及
Nicolaus
Jenson(威尼斯),
時至今日他們印製的書籍,
是許多愛書人渴求的收藏對象.
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體」,
就是今日世界通用的西文字體前身.
「羅馬體」與「哥德體」相較,
「字字清晰,
清爽易辨」,
甚至還有典雅素淨的美感,
後來逐漸受到各界歡迎,
從義大利推展到法國,
西班牙,
最後進入英國,
取代「哥德體」成為普遍通行的字體.
我們今天所讀的多數西文書,
都可算是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體」的後嗣.
(上)
Nicolaus Jeson 1472年使用的「羅馬體」,
屬於最早使用於印刷的「羅馬體」字體之一
但各地印書鋪使用的字體不盡相同,
並非只有以上「哥德體」與「羅馬體」為代表的幾種典型.
當時,
不僅各地習慣與風行的字體有所不同,
技術上印刷鋪請金匠鑄造的手工字體,
彼此之間也略有差異;
即使同一個印書鋪,
針對不同的圖書種類,
也會準備不同系列的字體.
所以常可見同一個印書鋪印出不同字體的「搖籃本」.
上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德國「搖籃本」研究專家德勒斯登圖書館研究員
Konrad
Haebler(1857-1946)所整理,
單單
M字母在「搖籃本」裡出現的一百餘種印刷字體,
包含「哥德體」、「羅馬體」與許多變體.
(引自:
Konrad Haebler, Typenrepertorium
der Wiegendrucke,
1924)
二、版面編排
早期的「搖籃本」沒有書名頁.
書名頁的誕生,
正是「搖籃本」編排技藝逐步發展的結果.
翻開一部十五世紀的「搖籃本」,
直接面對眼簾的就是內文第一頁.
「搖籃本」的版面編排,
同樣繼承中世紀手抄本.
自九世紀開始,
西歐圖書便採行「一頁雙行」的編排方式(如上圖).
法典類或需要註釋的書籍,
法條置於內部,
外圍則是法條的應用與解釋,
很有意思.(如下圖)
若干常被引用的經典,
為了方便讀者查找與引用字句,
印刷時也會在內文邊緣,
以較小的字體印出簡短的縮寫標記或文字,
稱為「頁緣索引」(marginalia).
(如下圖)
回到書頁,
內文頂端有時印有書名的縮寫,
或第幾部分的簡要標記,
這些字體會印得比較粗大易識,
以利辨別.(如下圖)
接著正文之前的是作者與書名,
通常最後寫著
… "incipit",
意思是:
某人某書「從這開始」,
因此這一小段文字也稱
incipit.
(如下圖)
incipit
之後便是正文.
正文開頭通常有字母彩繪(initial),
第一或二行的字體,
也常以較明顯的字體呈現,
以利辨別.
三、「搖籃本」的字母彩繪
(initial)
「搖籃本」繼承手抄本,
同樣在正文的第一個字母預留空間,
以供手工師傅畫上字母彩繪.
常見印刷時先印上小寫字母,
以供師傅提示之用.
除了正文的第一個字母,
內文的不同篇章段落,
字首也會留白彩繪.
通常正文第一個字母所留空間最大,
施作的彩繪一般也最繁複精美.
以下是幾個「搖籃本」字母留白與彩繪的範例
:
第一個是未施作彩繪原本印刷的樣態
(字母留白,
小字母
f).
第二個是施作簡易彩繪的範例
(字母
I, 旁可見小字母
i ).
第三個是施作繁複彩繪的範例
(除了字母
S
外,
上面還繪有修道院的講經圖).
四、書頁計數
「搖籃本」時期的印刷書並不習慣標記頁碼,
西書頁碼的使用,
是十六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普及的.
關於「搖籃本」時期書籍的書頁計數與頁碼概念,
有三個概念是不同的.
簡述如下:
1.「裝訂頁序」(signature)
這是為了裝訂的便利,
避免順序錯誤,
在全開印紙上發展出來的標記.「裝訂頁序」主要印於「搖籃本」書頁的右下緣(如下圖),
最早是以字母
ABC…來標記,
後來發展出字母與數字混用,
以及純粹使用數字(羅馬或阿拉伯數字)的標記方式.
「裝訂頁序」不會每頁都有,
而是根據書頁的開本大小,
全開印紙摺疊方式與次數來決定.
至於全開印紙的摺疊方式,
屬於專門的知識,
本文暫不處理.
2.「葉數」(number
of leaves)
「搖籃本」常見的書頁計數單位是「葉」.
一葉張有正反兩頁面,
所以是「兩頁一數」.
一部
188「葉」(leaves)的「搖籃本」,
實際有
376「頁」(pages).
3.
recto與
verso
由於「搖籃本」不使用「頁碼」(page
number)記數,
所以如要稱呼同一葉張的正反兩頁面,
則使用「右方書頁(正頁)」(recto)與「左方書頁(背頁)」(verso).
「搖籃本」的第一頁,
印在第一葉張的「右方書頁(正頁)
」(下圖第一張),
翻過來的反面就是「左方書頁(背頁)
」(下圖第二張).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18.jpg)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19.jpg)
五、柯羅封
(colophon)
如果說書名頁是「搖籃本」時期逐步發展的結果,
那麼在還沒有書名頁的時代,
如何簡單識別一部「搖籃本」的出版資訊
(諸如
:
出版者與印刷時地)
?
在手抄本的時代,
標誌一部手抄本製作資訊的方式,
是將簡要資訊記錄於全書末尾,
這段文字稱為「柯羅封」(colophon).
同樣地,「搖籃本」繼承使用手抄本的「柯羅封」.
「柯羅封」一詞來自希臘文
κολοφων,
原意為「完工」.「柯羅封」的內容通常不會太長,
主要僅包含:
作者、書名、印製時間、地點與印刷鋪名稱.
(如下圖)
...
In opido imperiali Vlm/
per Johanne
czryner de Reutlingen
suma cum diligentia impressum. Anno
a natiuitate domi M cccc . lxxiij. Die xxix. mensis May
Felicit Finit.
意謂
:
由
Ulm
來自
Reutlingen的
Johanne
Czryner (Johann Zainer)勤奮地印製.
主降臨後
1473年
5月
29日完成.
六、牌記
(device)
除了「柯羅封」,
有些印書鋪會自行設計專屬自己的圖案,
並且印於「柯羅封」後,
藉此區別自家與他人的印刷成品.
這類圖案通常包括印書鋪名稱的字母縮寫,
稱之為「牌記」(device).
曾出資協助古騰堡的律師
Fust與古騰堡的助手
Schöffer,
他們兩人合開的印書鋪,
是西歐「牌記」使用的濫觴.
他們在
1462年印製的拉丁文聖經,
是最早使用「牌記」的印刷書.
「牌記」不僅有商標區別的功能,
同時也有裝飾作用.
到了十六世紀,「牌記」的種類日益繁多,
超過千種.
時至今日,
更成為現代書名頁常見的標誌.
這是「搖籃本」時代影響至今的新發明之一.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2.jpg)
七、書名頁
(title
page)
如前所述,
最早的西歐書籍(包含手抄本與早期「搖籃本」)並無書名頁.
書名頁是從柯羅封與牌記等功能標記,
逐步整合演變而來.
今日我們翻開書頁,
第一眼看到的書名頁,
正是「搖籃本」時期書頁編排的重大發展.
隨著印書與銷售網絡的日益擴大,
一般印書鋪並不在自己店裡完成裝幀,
而是將印好的書頁安置於木桶,
運送至目的地後,
方施作裝幀.
運送途中,
為了保護印好的首頁,
並便利區別不同書種,
開始有人在首頁前加上一張空白葉,
後來並在空白葉的右方書頁上印寫簡略易辨的書名.
這是「搖籃本」書名頁的開端.
最早的書名頁,
只有簡略書名,
樣態近似今日的「前書名頁」(Vortitel)或「半書名頁」(half-title).
(如下圖)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3.jpg)
稍後開始有人將柯羅封與牌記等功能標記,
一併整合到這張原來空白的書葉裡,
不僅提供作者與書名,
也包含印刷鋪、印製時地甚至簡易目錄…等資訊.
到了十六世紀,
更加入裝飾性的設計元素,
增加了書名頁的資訊功能與美感.
(下圖為
1549年「羅馬法辭典」的書名頁)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4.jpg)
%2B%E6%90%96%E7%B1%83%E6%9C%AC%E7%9A%84%E6%9B%B8%E7%89%A9%E7%89%B9%E5%BE%B5%2B25.jpg)
以上為「搖籃本」的幾個主要內頁特徵, 與現代西書很不一樣, 但現代西書就是這麼一點一滴演變而來的. 至於「搖籃本」的裝幀, 過去亦曾約略提及(如: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三) 文藝復興時期 金屬書鉤 http://alicerarebooks.blogspot.tw/2014/09/clasp.html ), 其他補充說明, 有待未來另闢小文淺介. (Rabbit, 2009/08/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