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伸懶腰的另類巴哈 - Hélène Schmitt 古樂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分類:樂記
原始發表時間:
2010/12/10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弧線之中,
是弓與弦摩擦力度的細微變化,
是吸氣與吐息的舒緩交錯,
是橫跨奏者與聽者間的一彎彩虹,
也是美的所在.
– Rabbit
這是一套非常個人化的巴哈詮釋.
如果您曾為 Andrew
Manze 自然細膩的樂音所觸動,
或許能「一耳」聽出這是巴洛克小提琴的拉奏方式.
正如大鍵琴(Cembalo)到鋼琴(piano)、魯特琴(lute)到吉他(guitar)的樂器演進,
巴哈時代的小提琴,
在使用材質與演奏風格上,
同樣與現代小提琴有所差異.
音色變化的秘密
形制上,
巴洛克小提琴與現代小提琴,
大致只有琴頸角度、琴橋拱度與琴身比例等微小差異,
音色上的主要差異來自琴弓張力較鬆,
甚至使用通行於巴洛克時代的羊腸琴弦(與魯特琴一樣),
而非現代鋼弦.
琴弓與琴弦的使用差異,
雖使巴洛克小提琴的音準略低於現代小提琴(據說巴洛克小提琴通行的 a1音(就是 A弦,
第二條弦)標準是 415Hz(赫茲),
現代小提琴一般則會定在 440Hz左右,
還需視溫濕度變化調整),
降低了樂音的明亮度與穿透力,
卻也使音色變得鬆軟溫煦.
演奏上,
巴洛克小提琴的運弓方式、呼吸斷句與增加裝飾音的風格,
與現代演奏不同.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演奏,
並非完全按照樂譜指示,
每音每拍「精準」呈現.
音符之間,
常需加入演奏者即興創意的裝飾音(這點與南管的蕭弦奏法很像).
加上琴弓張力較鬆,
不同力度與音色間的差異加大,
使得運弓的方式、呼吸的氣息、斷句的設定等,
更有彈性與人味,
也更需巧思與創意來表現細微差異.
力度的細微變化
習慣聆聽巴哈這首曲子的愛樂人,
初聽大概都會感到驚訝:
巴哈怎麼能這樣拉?
不同於一般常見的演奏詮釋,
整個音樂的行進方向不是「精準嚴密」地向前衝刺,
而是優雅自在地舒緩展開.
整個巴哈無伴奏裡的節奏張力,
被鬆脫開了,
卻不致散漫失序,
反而在徐緩的速度下組成新的整體.
樂曲在優雅前行裡,
向外拋出許多條音聲弧線.
弧線之中,
是弓與弦摩擦力度的細微變化,
是吸氣與吐息的舒緩交錯,
是橫跨奏者與聽者間的一彎彩虹,
也是美的所在.
巴哈,
竟能有這樣的面貌,
真是一絕!
這些細微變化構成的美,
正是巴洛克古樂吸引人的地方.
不深入,
不過癮,
搔不著癢處,
止不住知性的好奇與熱情.
那就繼續寫吧.
巴哈的樂譜慣常只有簡單的記號,
如 Adagio慢板,
Presto急板…,
或舞曲名稱,
像Siciliana西西里舞曲,
Sarabande薩拉邦舞曲…等,
用以標示當時通行的大致速度與風格.
沒有強弱標記f或p,
沒有漸強<或漸弱
>,
更沒有貝多芬、馬勒一般豐富細密的速度變化與表情指示(貝多芬譜例見:
http://tw.myblog.yahoo.com/alice-rarebooks/article?mid=2905&prev=2987&next=2891&l=f&fid=21
, 馬勒譜例見:
http://tw.myblog.yahoo.com/alice-rarebooks/article?mid=1769&prev=1988&next=1696&l=f&fid=21 舊文連結待重貼後更新).
演奏巴哈,
自然可如清水一般,
奏出純粹簡潔的形式之美.
純粹簡潔的形式之美,
是一種表達的方式.
但沒有表情指示,
不表示不容許表情存在.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美學,
雖然沒有後來浪漫派音樂,
那麼細膩地刻劃情感,
呈現相對的節制與均衡,
但也不是形式僵化、索然無味,
沒有一絲情調與彈性的木頭機械人.
藝術的本質,
畢竟來自豐富自由的生命.
倘若我們以如此開放的角度來聆聽巴哈,
便能接納不同的詮釋面向與觀點,
發掘樂曲表現的潛在可能.
[圖
Adagio]
從樂譜來看,
巴哈作品編目 BWV編號 1001的第一首 Adagio慢板,
像極了整部曲子的序曲.
在四和弦*構成的戲劇張力中,
逐步揭開序幕.
[圖
Fuga
Allegro]
第二首 Fuga
Allegro賦格
快板,
由一組簡單的主題旋律(Re-Re-Re
Re-Do-Si Do-La-Si, 圖:
)開始,
交錯發展成四聲部的賦格**,
眾多的三和弦與四和弦,
以及聲部與節奏的交錯變化,
在在考驗著演奏者的技巧與功力.
)開始,
交錯發展成四聲部的賦格**,
眾多的三和弦與四和弦,
以及聲部與節奏的交錯變化,
在在考驗著演奏者的技巧與功力.
[圖
Siciliana]
第三首 Siciliana西西里舞曲,
在巴洛克時代的音樂語彙裡,
指的是和緩抒情,
甚至多愁善感的樂曲.
此處作為組曲的樂章之一,
巴哈寫得相當簡潔,
留下許多細部表情的表現空間.
[圖
Presto]
第四首 Presto急板,
則像極了練習曲,
大量的 16分音符與音階變化,
宛如在一座無止盡的旋轉迷宮裡,
暢快奔馳.
*
由於提琴樂器的四條弦有弧度,
不可能同時拉奏四條弦,
因此四和弦在小提琴的拉法,
是先拉奏其中音域接近的兩個音,
再迅速轉換持弓角度與把位,
拉奏另兩個音.
提琴不是鋼琴,
拉奏變化多端的四和弦,
頗具挑戰性.
**賦格,
指的是相同的主題旋律,
在不同聲部交互出現所組成的樂曲形式,
見貝多芬〈大賦格〉:
http://tw.myblog.yahoo.com/alice-rarebooks/article?mid=1054&prev=1121&l=f&fid=21 舊文連結待重貼後更新
音色與速度的「另類實驗」
法國提琴家
Hélène
Schmitt 在這個錄音裡,
近乎進行一項音色與速度的「另類實驗」.
Adagio一段如前所述,
創造出舒緩的速度、鬆柔的音色與美的弧線,
令聽者驚艷.
Siciliana雖未如西格提(Joseph
Szigeti, 1931與 1955-6兩錄音)一般,雕琢詩意的畫境,
卻像極了夜幕將垂的義大利鄉間,
滿懷自然怡人的田園抒情,
舒坦沒有壓力.
BWV
1002的 Double
Presto 快速流暢,
優雅從容,
有一股貫通全身經脈的通透舒暢.
Sarabande舞曲,
徐緩卻不停滯,
宛如進入思緒,
靜靜地疏理清楚.
BWV
1004的細節轉折很美,
改變常見的重音與斷句方式,
重新組合樂句. Hélène
Schmitt 的 Ciaccona 夏康舞曲,
不是悼念巴哈亡妻的深切悲戚,
而是重新組構後,
使用不同語言的全新演繹.
創意的拉奏方式,
令人耳目一新.
若干段落聽得見奏者的呼吸與輕喊,
彷彿顧爾德鋼琴錄音上的特殊癖好,
在這裡重現.
優雅靈巧地看著世界展開自身,
而非集中全部的力量奮力一擊,
這個音樂詮釋所呈現的世界觀,
也很吸引人.
整體而言,
這是個舉重若輕,
不給人壓力的創意詮演.
(Joseph Szigeti, 1931與 1955-6)
小結
一柔鬆軟親密的羊毛圍巾
正如 Saint
Colombe的古大提琴樂曲(見 https://alicerarebooks.blogspot.com/2014/08/sainte-colombe.html ), 巴洛克樂器音色上的鬆軟溫煦,
與演奏風格的人性化,
恰好能表達樸實無華,
綿密細緻的情意.
很適合需要安靜專注的工作環境,
也適合拿來舒展肢體,
伸伸懶腰.
於我,
則是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可以完全敞開,
不需盔甲防禦,
不用擔心受傷,
自然這是最開心與放鬆的時刻了.
不過古樂獨特的細緻與書卷味,
或許不是每個人有耐心靜得下來,
品嚐出趣味,
特別是生活在匆促急忙、緊張壓力下的東亞社會.
儘管如此,
在心底保留一分寧靜,
美,
就會從寧靜中誕生出來.
筆者喜歡這份錄音自由細密與鬆軟溫煦的感覺,
也許正是這份溫煦,
讓我一開始不自覺,
想起了羊毛圍巾……
像一柔鬆軟親密的羊毛圍巾,
默默傳送著透人心房的溫暖樂思.
– Rabbit.
(Rabbit,
2010/12/10)
底下是一個解說巴洛克與現代小提琴差異的短片,
摘要如下,
方便有興趣的讀者查詢:
琴身:
- 巴洛克小提琴無腮托(chin rest)與墊肩.
- 巴洛克小提琴的指板(finger board)較短.
- 琴頸(neck)與指板的角度不同. 巴洛克小提琴琴頸較直, 現代小提琴約有7度的斜度.
- 巴洛克小提琴使用羊腸弦(sheep gut strings), 現代小提琴使用金屬弦.
- 琴橋(bridge)較平坦, 較不圓弧.
琴弓:
- 現代琴弓的形制與尺寸已標準化, 巴洛克琴弓則未標準化, 仍有許多差異.
- 巴洛克琴弓前端尖凸似鴨嘴, 琴弓木質部分曲線外凸, 而非內凹.
- 巴洛克琴弓弓毛較少. 更早的琴弓使用可拆卸的弓毛固定工具.
- 巴洛克琴弓較短.
- 巴洛克琴弓通常使用較硬的木材, 較少彈性.
- 琴弓上的差異, 導致演奏上的差異. 現代琴弓弓毛置於琴弦時, 琴弓兩端上彎, 弓毛張力更緊, 可一開始便發出清晰的樂音, 並維持一致的聲音水準; 巴洛克琴弓弓毛置於琴弦時, 琴弓兩端下彎, 弓毛張力反而更鬆, 無法一開始便發出清晰樂音, 若勉強嘗試, 則會出現尖銳摩擦聲(scratch). 使用巴洛克琴弓, 需要一小段短暫的時間, 而後方得到想要的清晰樂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