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汰除本 - 以 米塞斯 1949年《人的行為》為例




原始發表時間 : 2007/09/26 22:02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感謝大家的好奇與耐心!
    這篇介紹分享經驗所及的圖書館「汰除本」. 正如書友所言, 各地圖書館的管理方法或有不同, 也期待各地愛書人不吝分享所知, 豐富眾人見聞!

什麼是圖書館「汰除本」?
    圖書館「汰除本」, 指的是出自公共或私人圖書館, 經合法宣告不再由圖書館持有, 從此可供公眾自由流通的書籍

    或許您會問: 費盡心力藏聚書本的圖書館, 何以願意汰除所藏, 甚至形成固定常態的汰除活動? 這不正與圖書館的設立目的自相矛盾嗎?
     以下, Rabbit嘗試從幾個不同層面, 說明圖書館汰除書籍的原因, 以及圖書館「汰除本」的若干特徵.


1. 一本書的旅行
    一本書經歷出版與書店陳售, 除卻過程損失與滯銷銷毀的部分, 不是進入私人書房, 便是入藏公私立圖書館.

    儘管皆為「入藏」, 經歷不同典藏過程的書本, 在不同的藏書文化影響下, 常顯現出不同的收藏特徵. 以私人藏書為例, 東方盛行刻印「藏書章」; 西方則多使用「藏書票」(exlibris, http://alicerarebooks.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24.html), 或直接於蝴蝶頁, 以墨筆簽寫書主姓名. 至於公共藏書, 東西方圖書館的興起, 一部分與統治者或宗教領袖私人累積的珍藏有關, 另一部分則由知識份子或地區士紳的「藏書樓」演變而來.
 



2. 公共圖書館的藏書特徵
  若純粹以西書為討論範圍, 公共圖書館的藏書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圖書館藏書章記(墨印或鋼印)

2.藏書編號

3.書背書寫或黏貼的編號標籤(*及封面條碼)
  其中, 藏書章記不僅印於書名頁或版權頁, 更常隨機蓋印於書本內頁, 以增加防竊的辨識效果.


3. 圖書館「汰除本」?
   回到本文主題, 使用公共經費典藏書籍, 以供愛書人研究參考的圖書館, 為何會有「定期汰除圖書」的實際需要?
   是因為書本太破太舊, 缺頁破損, 不堪進一步使用, 所以不得已必須汰除嗎? 但別忘了, 所有紙製品損害(包含外部裝幀, 內部紙頁破損、蟲蛀、水漬、霉斑...), 目前都有相應的修復與重製技術. 關鍵只在修復標的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亦即該本損壞的書, 值不值得投入有限資源加以修復?

   所以書本破舊缺損, 不堪使用, 並非西歐圖書館「定期汰除書籍」的主因. 關鍵不在書本, 而在圖書館自身.
   此話怎說? 不妨讓 Rabbit由遠近兩方面加以補充.


(1) 出版數量劇增
   二十世紀出版產業蓬勃發展, 不僅大眾對於新知的需求增加, 新式印刷技術的改進, 一方面降低了出版成本, 同時也有利出版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加.

   出版品的供需俱增, 對圖書館的立即影響是 — 收納空間不足. 正是收納空間不足, 形成西歐圖書館「定期汰除書籍」的主因.


(2) 硬體空間有限
   一般圖書館既有的收納空間有限, 新書卻源源而來. 此時除了擴建圖書館的硬體設施, 軟體上的有效管理, 同樣也是舒緩空間壓力的良方

   舉例來說, 一部剛出版炙手可熱的文學經典, 圖書館也許需採購三、四套, 方足供使用者頻繁借閱. 然當風潮一過, 讀者借閱數量明顯下降, 此時書本的合理收納數量, 便可降至一或兩套.
    同樣情形, 亦發生在不同圖書館(包括分館)彼此合併, 或接受外界贈書所產生的「重複本. 換言之, 圖書館並非不再收藏這些書本, 而是透過有效管理, 將書本數量維持在合理範圍, 以減輕空間不足所造成的實際壓力.


4. 圖書館「汰除本」的特徵
   接著, 我們不妨實際看看西歐圖書館「汰除本」的特徵與汰除方法.

   重複的書本, 一般圖書館會選擇書況較差, 使用痕跡較為明顯的本子汰除. 經過固定時間的清查與整理, 每半年或一年, 圖館人員會在汰除書的「藏書印記」上加蓋「汰除章」, 以與下落不明的「遺失本」(仍屬圖書館財產)區別.
   之後, 根據書籍的稀有程度發布公告, 珍貴的圖書委託拍賣, 較一般的書籍則公開廉售, 有時甚或置於紙箱, 供讀者免費索取.
  

  
((上圖)書背下端的編號標籤, 標籤上蓋有紅色「汰除章」, 汰除章內容與內頁相同, 印寫: Fak.-Bibl. Psychol. u. Päd. Univ. München gelöscht (慕尼黑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系圖汰除). (下圖)版權頁藍色藏書章記左方, 同樣蓋有黑色「汰除章」. 完整的汰除章包含汰除單位的全銜名稱, 簡易者通常僅有"註銷""汰除"字樣(可見文末其他範例))


   與相同的書籍並比, 若版本一致且無名人手跡, 圖書館「汰除本」由於常蓋滿不甚美觀的「藏書章記」與「汰除章」(一般圖書館這兩種章記, 很少帶有美感), 書背與封面常遺留黏貼的標籤痕跡, 加上較為吃重的使用書況, 通常在古舊書市場的價值略低. 當然, 珍貴與罕見印本不在此限

    此外值得附帶一提: 一般情況下, 未蓋或漏蓋汰除章記的圖書館藏書, 法律上視為失竊物品. 失竊物品很難在上軌道的古舊書市場自由交易, 即使偶能出售, 行情也遠較一般為低(此與一般人不願以相同價格, 購買來源不明甚至觸法物品有關). 但此一情形, 不適用汰除制度規制化之前即已汰除的書籍. 汰除制度的規制化, 各地有所差異. 以上所見僅為西歐情形.



5. 讓書本找到新主人 – 圖書館汰除書的積極意義
   從宏遠的角度來看, 對於一本書而言, 無論進入私人書房, 或者典藏於公私立圖書館, 都不是旅行的終點.
   人的生命有限, 即使一本小書, 也活得比人久遠. 若將時間拉長, 水火兵燹與人事更迭, 亦使我們明瞭東西圖書館藏書, 亦隨時代不斷重組, 而非一成不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 現代圖書館定期汰除重複的書本, 除了減輕本身的空間壓力外, 事實上也讓一本書, 有了重新旅行的可能.

   反向思考, 與其讓長久不用多餘重複的書本, 在密集書庫受潮發霉, 何不讓它們有機會找到新的主人, 延續一段不同的藏讀生命, 您說是嗎? (Rabbit, 2007/09/30)


*其他圖書館汰除本範例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