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第九號交響曲 - 1826年總譜初版本 與 版本辨識
分類:西洋古書簡介
原始發表時間: 2008/02/18
20:12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作品簡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手稿已列入"世界遺產 Memory of the world"*, 目前收藏於柏林的國家圖書館與波昂的貝多芬博物館.
第九號交響曲是貝多芬所寫過篇幅最長, 使用音響規模也最大的交響曲.
本曲同時是交響曲中首度加入人聲的樂曲.
版本辨識與沿革
儘管全曲創作於 1822-4年,
但直到
1826年,
該曲總譜方由德國
Mainz的
Schott(此時由子嗣繼承,
故改稱:
Schotts Söhnen)出版社發行.
此前僅有手抄分譜供樂團排練與演奏使用.
1826年發行的總譜初版本,
無節拍器速度標示.
到了第二刷(1827年),
出版商於各樂章開頭處,
加上節拍器速度標示(對照如下圖紅圈所示).
往後版本同第二刷標示.
此外,
1826年的總譜初版本,
書名頁之前還多了兩頁後續版本所沒有的「訂購者名錄」.
名錄根據訂購者居住城市以及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如下圖所示).
除了以上兩個較為明顯的特徵,
1826年初版本與
1827年第二刷,
還存在兩處細部差異.
音樂出版實務上每個曲目皆有給定的樂譜編號,
該編號一般印於每一內頁下緣處;
但因製版與作業差池,
不同刷次有時會出現差異.
例如:
貝九總譜編號為
2322,
1826年初版本裡,
172頁與其他內頁一樣有編號,
但
191頁無編號.
1827年第二刷完全相反,
172頁無編號,
191頁有編號. 以上皆是判別早期樂譜版次的技巧.
除了管絃樂與人聲總譜外,
1826年也發行各聲部分譜,
以及單獨第四樂章合唱的鋼琴改編版.
第九號交響曲曾改編為四手聯彈的雙鋼琴版本(1829年).
其中以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所改編的版本(1853年),
最富盛名.
本曲總譜嚴格意義上的第二版(全新改版,
而非第二刷),
為1867年同樣由
Schotts
Söhnen印行的版本.
第二版與第一版不同之處,
在於更換全新的銅版蝕刻書名頁.
(以上書目資訊,
根據
Georg
Kinsky and Hans Halm**, pp.371-80)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手稿的網站:
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memory-of-the-world/register/full-list-of-registered-heritage/registered-heritage-page-5/ludwig-van-beethoven-symphony-no-9-d-minor-op-125/
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memory-of-the-world/register/full-list-of-registered-heritage/registered-heritage-page-5/ludwig-van-beethoven-symphony-no-9-d-minor-op-125/
**
原書全名為
Georg
Kinsky / Hans Halm, Das
Werk Beethovens.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Verzeichnis seiner
sämtlichen vollendeten Kompositionen,
München: Henle, 1955.《貝多芬的作品.
他所有完成作品的主題與書誌學目錄》這本厚達
808頁的書,
是目前研究貝多芬樂譜版本公認最權威的資料.
書中詳述貝多芬交響曲各版本之間的差異,
同時也是西歐音樂古書店標準的參考用書.
書目資料
作者:
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
書名:
Sinfonie mit Schlus-Chor Über Schillers Ode "An Die Freude"
für grosses Orchester, 4 Solo- und 4 Chor-Stimmen (中譯:
以席勒"快樂頌"為合唱結尾,
使用大型管絃樂團、四位獨唱家與四聲部合唱的交響曲.
通稱: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出版者:
Schotts Söhnen
出版地:
Mainz, 德國
出版時間:
1826
版本:
第一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