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祈禱書 - Geraldine Brooks 著 侯嘉珏 譯







分類:書店
原始發表時間 : 2010/09/22 01:13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每次處理罕見、美麗的物品時,我與它的第一次接觸總是奇特又強烈,像是結合了兩種感覺:拂過帶電的纜線及輕撫新生兒的後腦杓。-《禁忌祈禱書》, 頁21。
 
    感謝譯者 Jade的分享, 讓我能在忙碌奔波的日子裡, 讀到這部甫於去年底(2009年11月)出版的中文新書.

    這部小說的書名原是: People of the Book, 意思是: 圍繞這部書或與這部書有關的人們. 如果我們如此理解的話, 那麼這部小說的重點, 就不是祈禱書本身, 而是透過這部祈禱書, 一個個活現在不同時空, 相異世界的人們.

    這部祈禱書的身世流轉, 後人所知有限, 也因此提供小說創作的想像空間: 作者安排古書維護專家漢娜這個角色, 透過漢娜抽絲剝繭般的發現熱情, 逐步建構一幕幕橫跨不同時空的想像圖景...


*今人只知這部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猶太祈禱書(即《塞拉耶佛祈禱書》), 最初完成於西班牙, 至少曾經過威尼斯(1609), 維也納(1894), 才輾轉到達塞拉耶佛, 今日的典藏之地.





1. 尋找失去的當下

夕陽西下, 整個房間沉浸於暖紅色的餘暉之中. 微小的塵埃在逐漸暗去的光線中閃爍、飛舞著. 當一個孩子端著一個放著茶的托盤開門進來時, 一片小小的蝴蝶翅膀隨風飄起, 毫不起眼地落在塞拉耶佛祈禱書打開的書頁上. -《禁忌祈禱書》, 頁91。

    酒漬與血跡, 白髮與畫筆, 空缺的書鉤溝槽…, 與這部祈禱書擦身而過的不同人物, 不經意地留下了痕跡.  從蝶類翅膀碎片到山間村落, 從鹽漬結晶到海上漂泊, 這些痕跡就像一縷縷稍縱即逝的線索, 牽引著背後隱而不現的身世謎團.

    彷彿一砂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主角漢娜藉由這些痕跡, 追索一幕幕失去的當下. 只不過這裡的世界與天堂, 毋寧多了一分衝突、寫實, 甚至是殘酷. 

    漢娜說:  我審慎、緩慢地檢視每一頁的狀況, 並記下筆記. 我每翻一頁, 就檢查調整一次墊架的位置. 千萬別壓到書 — 這是古籍維護家的首要戒律. 但曾擁有這本書的人卻經歷過令人難以忍受的壓迫, 包括集體大屠殺, 宗教法庭, 流放, 種族滅絕與戰爭. -《禁忌祈禱書》, 頁26。






2. 人性的幽暗與曙光

    從小愛畫畫的伊斯蘭女孩, 被綁架販賣為奴, 入宮作畫, 最後變成猶太人的奴僕, 「自由」是她最欠缺之物;  嚮往精神生活偷讀禁書的猶太少女, 在閱讀與禁忌、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悖論裡, 領會合一的喜悅之道, 最終卻選擇帶著新生嬰孩, 流放遠方的命運…

    小說角色無可選擇的社會條件, 透過作者冷冽大膽的書寫筆法, 彷如直現眼前. 殘酷者如士兵打死猶太父親的場景(頁234-5), 寫實細膩到令人顫慄.

    印象深刻的, 還有這一幕. 因愛情改信天主教, 與自身傳統和父親決裂的猶太青年, 受宗教法庭迫害, 被搜出猶太經文匣, 證明信仰不貞判處火刑的認罪場景:
他留著經文匣, 並非因為思念猶太人的禱告詞, 而是因為思念他摯愛的父親. 他起床時, 就寢前, 都會緊握住匣上的皮繩, 不是為了禱告, 而是在那一刻想想父親, 還有父親在那裡面的羊皮紙上寫下那些字句時所投入的愛. 然而愛著一名猶太人與他的作品這件事, 在這些宗教法庭神父的眼中就是一種罪惡. -《禁忌祈禱書》, 頁232。

    與祈禱書的身世一樣, 歷史中的人, 被拋入某個時空, 在不同的因緣際會下, 走向不可測知的未來. 

    小說串起數百年來人類生活不平靜的圖像. 儘管裡頭有諸多殘酷、欺凌, 卻也有理想主義者的堅持, 以及對立立場的寬容.
    女畫工為王后作畫, 無意間瞭解光鮮后冠背後的悲慘與恐懼, 高處果不勝寒. 王后回報女畫工善體人意的方式, 是讓女畫工脫離可預知的災難. 原來最有權勢、最有能力對他人施加殘酷者, 也可能瞬間瓦解崩潰, 朝不保夕.

    博學的圖書館館長, 遇上極權政治欲摧毀多元文化之時, 將可能遭到摧毀的作品, 藏到寺院圖書館的古書堆中,「或許圖書館是隱藏一本書最理想的地點」.
    甚至位高權傾, 執行禁書銷毀的宗教執法人員, 內心難道沒有柔軟的一面?

身為學者, 他對書籍有著發自內心的敬意. 但當他的任務是摧毀書籍的時候, 這一點就必須加以抑制. 有時, 伊斯蘭教書籍行雲流水般的書法之美會令他感動不已; 有時猶太學者的精確論述也會令他停下來思考. 他會花上一段時間仔細考量這些手稿. 最終他若決心將其付之一炬, 在焚毀那些羊皮紙稿的時候, 他會避開目光. -《禁忌祈禱書》, 頁151。





    其中最有意思, 也最吸引筆者的主軸, 即漢娜與母親從小存在的對立情結.

    由於互不諒解, 彼此對立與輕視, 母女之間始終存在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真令人熟悉!); 直到意外發生, 母親談起女兒身世之謎, 方逐漸理解母親心口的痛. 也許可以這麼說, 這段尋思古書痕跡的過程, 也是漢娜治療潛藏心中長久傷口的時刻.

    不過作者是個狠角色, 讀到後半看來釋懷的母女, 最終並未和解, 而是在另一段對話中以撕裂結束. 作者強烈的轉折風格, 刻意擺脫讀者任何可能的心理預期, 令人驚嘆連連.  即使不同時代的故事插曲, 同樣充滿強烈的戲劇張力.





3. 小說裡的古書知識  

一對無法使用、氧化的銀書鉤. 雙層鉤扣的機械功能已耗損. 以稀釋的碳酸氫納洗滌後, 露出被翅膀包覆著的花朵圖案. 溝槽=浮雕+凸紋飾. 無標誌.」一八九四年, 就在這個博物館中, 馬特爾用他的軟布及小刷子擦拭那老舊、發黑的金屬片, 直至其銀色材質再度重現, 燁燁生輝. 有那麼短短一刻, 極為冷靜的馬特爾也失去理智了.
「書鉤,」他寫道, 「真是美極了!」-《禁忌祈禱書》, 頁107。

    作者對書籍裝幀與早期西歐圖書的材料與製法, 作了許多功課. 書中描述的古書知識, 與情節一樣, 令人著迷.
    從裝幀技巧, 使用材質, 皮紙與皮件的處理, 中世紀畫工、畫筆, 書籍審查者的工作方式, 現代鑑識科技, 化學分析…等, 皆有所觸及. 例如書中提到:

羊皮紙基本上是一種皮革, 但它的真皮纖維已因拉緊而重組, 所以外表與觸感變得不同. 只要一弄濕, 纖維就會回到原本的立體網狀結構. -《禁忌祈禱書》, 頁25。

    羊皮紙摸起來, 像外表有細微紋理且略帶厚度的塑膠賽璐璐片(這是Rabbit的淺近比喻, 歡迎讀者分享更精準的觸感體驗), 有折坳的彈性, 卻也會因長久使用而脆化破損. 不過弄濕以後的皮紙, 這筆者真沒看過, 感謝作者的新知訊息. (應用在裝幀上的皮紙, 請見拙文: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七) - 皮紙 (vellum) 裝幀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八) - 其他古舊皮紙 (antique vellum) 裝幀變化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九) - 軟式皮紙裝幀(limp vellum binding)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十) - 繫帶(ties) 與 書口前緣繫帶(fore-edge ties)
西洋古書裝幀 進階篇 (十一) - 皮紙裝幀 與 裝訂繩線(raised band)

皮紙的製作請參:
皮紙的製作 與 紙皮紙(paper vellum) )





    此外, 古書修復的原則, 究竟該「還原至原初出版狀態」還是「接納歷史流傳痕跡」, 兩種不同的價值思維, 也極具啟發性. 書中提到:
如果你的工作做得夠好, 看起來應該像是你沒有做過. 我師父沃納曾告誡我:「海爾斯小姐, 絕不能把自己當成藝術家. 妳必須永遠隱身在作品之後.」-《禁忌祈禱書》, 頁41。

    一般說來, 古書修復有所謂「整舊如舊」的原則, 意思是修復工作, 當以保存舊樣原貌為準則.
    然而, 舊的定義為何? 何種程度屬於舊? 倘若技術條件許可下, 有能力修復到書本剛出版的那一刻, 這到底是舊? 還是新? 此處, 便是值得反思估量的地方.

    對此, 作者藉主角漢娜之口, 提出不同的創見:
將古籍修復成原先製成的模樣, 是不尊重歷史的行為. 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一本書從過去的年代流傳下來的樣貌, 就某種程度而言, 傷害與磨損都能反映出那段歷史. 我的看法是, 我的工作就是穩定手稿的狀況, 讓它足以承受安全的操作與研究, 只針對必要之處進行修復. -《禁忌祈禱書》, 頁24。

    作者所持的理由是:
我可以採集這些纖維的顯微樣本, 然後加以分析, 或許就能得知這汙漬從何而來. …現在若找不出答案, 那麼五十年一百年後, 等實驗技術更進步, 未來某個像我這樣的人就能找到答案. 但我若採用化學手法拭去那片汙漬-那個所謂受損的部位-我們將永遠失去解開謎團的機會. -《禁忌祈禱書》, 頁24。

    也就是說, 在保持物件完整的前提下, 保存汙損、甚至受損之處, 將可開啟另一個有意義的研究領域, 人們可從其中發現書物的傳佈過程, 揭開前人未知的謎團. 有意思!

    因此, 同樣藉助主角漢娜之口, 作者略帶浪漫地期許:
…或許有一天, 有人會解開這個謎團. 或許下個世紀、或者再下一個世紀的某位古籍維護家, 會找到我掉落在真正的《塞拉耶佛祈禱書》裡的種子. 就在第一、二折之間, 一顆從雪梨港灣邊那排枝條盤繞的大樹上掉落的果子裡取出的莫頓灣無花果樹種子. 我在雪梨的最後一天, 突發奇想地做了這件事. 那是我的印記, 一條留給在遙遠未來某個像我這樣的人的線索, 那個人會找到它, 然後開始想像…. -《禁忌祈禱書》, 頁353。

    簡言之, 保留接觸過書物的物質痕跡, 便保留了「故事」的空間, 從此, 一部古書將不只是展示櫥窗內的「純淨標本」, 更是參與人文歷史變遷, -- 活生生的見證.


*其他文中提及的專有名詞, 中文譯者也很細心地整理出來, 加上注釋, 對認識西洋古書文化, 頗有助益, 謝謝譯者. ^_^



4. 名詞與線索 

   不過, 這不是一本 easy novel, 不是一本平鋪直敘讀完立即明瞭的「故事書」, 而是作者精心佈局的巧思創作.
    每個人有不同的閱讀習慣, 也有各異其趣的閱讀方式, 此處筆者不妨寫下閱讀此書的小小心得, 拋磚引玉, 與愛書人分享.

    閱讀過程裡, 本書讀者需稍稍細心, 因為小說場景變換快速, 裡頭出現的人名也多. 除了主角漢娜與母親, 幾個重要人名貫串前後(如蘿拉, 奧茲朗, 沃納), 與情節發展有關, 值得留意; 不少人名僅出現單一篇章, 甚至因名字接近而易生混淆, 就不需特別占用腦中的記憶體了. 最有意思的是, 還有一種隱藏的變形, 那就是同一人物名字的前後變化(如: 女畫工, 銷毀禁書的宗教執法人員), 這樣的變化在前後不同的脈絡裡, 竟主宰了未被說出, 但不言而喻的線索與意趣.

    以致, 跳讀或略讀太快的讀者, 應該看不出這些未被言明的趣味, 反而會陷入五里霧中.
    因此, 這不是一部能快速消化的小說, 比較適合較長的假期, 正面讀完, 從後面倒過來再讀一遍(從後面反讀回來, 比較容易掌握線索!), 若還不清楚, 就像偵探辦案一樣, 反問自己連結線索藏在哪裡? 嘗試幾次, 讀者或將發現, 作者的佈局功力, 與刻意擺脫讀者心理預期的書寫風格, 值得驚訝與讚嘆!

    全文洗鍊的文字風格, 俐落的情節回筆,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無論像兔子一樣跳著篇章快讀, 還是連貫一起看, 每次翻讀都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酒漬 1609一章, 峰迴路轉, 多次急轉直下, 扣人心弦. 讀著讀著, 心情也跟著一波波突如其來的轉折, 屏息起伏. 再如後半漢娜 1996一章, 當漢娜手摸新舊纖維融合處的輕微隆起, 無法分辨差異時, 讀者的心, 也因之困惑糾結. 直到結尾的兩個篇章, 巨大的情節轉折出現, 讀者方才豁然開朗: 原來某位人物的手藝, 如此了得.

    小說寫得很細膩, 情節轉折出人意料, 看似一波將平, 實則一波又起, 讀起來驚心動魄, 相當過癮. 作者刻意避免「理所當然」的經驗推論, 不讓讀者以一般習慣的思考方式, 猜中下一頁的轉折發展. 每一段故事, 都拒絕被簡化成簡單的教條.  或許我們可說, 儘管以歷史作背景, 好的小說述說的永恆主題卻是: 隱藏在表象底下, 拒絕簡化的人性與悖論.
    小說不是歷史, 卻遠比歷史還真實.




    此外, Rabbit還發現一點很有趣.
    這部小說有兩個貫串全書的關注焦點, 猶太(包含猶太人與猶太信仰) 以及 女性.

    猶太的部分, 文學上許多歷史小說都談過與嘗試過了. 而一部以歷史中的女性, 為寫作出發角度的古書小說, 則相對罕見許多. 儘管智識份量充沛的名作所在多有, 如Eco的《玫瑰的名字》, 卻少有人對歷史中的女性, 投注如此細膩的關注. 其中有通俗流行的題材, 卻無流行小說常見的浮濫劇情與公式, 是一部具有文學性的小說, 除了結尾輕了一些.

    我想, 筆者至此應可合理推說, 這是一部女性觀點與古書文化融合的精彩之作.





5. 結尾 

    這是一本耐讀, 且充滿隱藏線索的小說.
    隱藏線索, 意謂讀者主動尋找與串連意義, 才能發揮較大的理解功效. 各章之間, 不斷互為文本(intertextuality), 看似無關, 卻佈下線索緊密相繫. 其中精彩之處, 就在佈局的巧思, 與未言之處. 

    …我希望我的文章能與眾不同. 我想讓大家了解書中的人物, 那些曾經創造、使用與保護這本書的人. 我希望我的文章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 甚至帶有懸疑性. -《禁忌祈禱書》, 頁256。
    作者藉漢娜之口, 其實道出心中所想, 與這部小說的整體旨趣.

    正如《大仲馬俱樂部》(有時間希望也能寫寫這部小說的簡介), 與該書改編而來的電影 The ninth Gate(中文片名〈鬼上門〉或〈第九道門〉), 古書與衍生而出的古書文化, 有著遙遠距離、寬闊奇旅的時空魅力, 含藏許多倏地消失未知待解的謎團, 總為愛書人保留一方文本之外的想像天地.

    是啊, 文本之外的想像天地, 正是故事最好的開端. (Rabbit, 2010/11/05, 重貼2020/06/28)


…「是啊, 孩子們, 為什麼不可能?」這本書的整個故事, 以及它倖存到今天的經過, 就是一連串的奇蹟, 所以, 為何不可能再多一個? -《禁忌祈禱書》, 頁323。






留言

熱門文章